QQ交談
10月2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會上發表演講表示,油氣安全事關能源安全和國家安全,非化石燃料替代化石燃料應循序漸進,石油化工行業應減油增化,調整產業結構。
李毅中表示,應積極促進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優化。我國2019年生產消費排出二氧化碳100億噸,占全球總排放331億噸的30%,且有1.5%的增幅,形勢嚴峻。從2012年到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煤炭占比年均下降1.3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占比年均增長0.7個百分點,石油穩中有升,天然氣有明顯的提高。到2030年碳達峰時,非化石能源占比要達到25%,比現在的15.9%增長了9.1個百分點。水能、光能、風能、核能,非化石能源主要是通過發電加以利用,會逐步增加頂替煤電,預計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的發電量占全部發電量的比例由現在的32%提高到超過50%。整個改變過程應循序漸進,避免出現拉閘限電的情況。
李毅中強調,油氣安全事關能源安全和國家安全。“十四五”規劃提出了新的約束指標,保持我國能源生產綜合能力大于46億噸標準煤,表明我國能源必須首先立足國內。碳中和并不意味著放棄使用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將與化石能源長期共存,逐步替代。我國2020年原油進口依存度73.5%,進口量達5.42億噸,較上年增長7.3%,天然氣的進口依存度42%,進口量折合1億噸,增長5.3%。油氣資源安全選擇十分重要。李毅中指出,我國的油氣資源并不貧乏,不應給自己戴上貧油少氣的帽子,而是加大對油氣田的勘探力度。石油和化工行業也要發展風能、光伏發電,部分用于電解水生產無碳綠氫。
李毅中提出,應減油增化,調整石油化工產業結構。我國煉油行業實力雄厚,但結構不夠合理,去年煉油總量達到8.6億噸,加工6.7億噸,產能利用率只有77.9%,產能嚴重過剩。應審視“十四五”石油化工發展規劃,控制煉油能力增長,優化生產方案;增加乙烯原料與芳烴原料的產量,化燃料為原料,實現原料的優質化、輕質化,對現有的煉油化工進行一體化改造,同時,乙烯煉廠由生產成品油為主轉為以生產化工原料為主;有序發展綠氫,發展氫基煉化和氫基煤化,用綠氫替代煤,耦合煤化工。
李毅中指出,要加強基礎工作、政策研究和科研開發。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要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之上落實工作方案,由“理論指導”變為“實際行動”,由“定性”變為“定量”,扎實做好基礎工作。首先,要認真清理梳理全過程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排放。其次,要查清所用材料、物料在制造過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只有搞清楚碳排放和碳足跡,才能落實責任,針對性的減碳減排,目前碳足跡基礎工作還任重道遠。此外,有關部門在增收碳稅時應減少其他方面的稅收,多部門協作,避免對國民經濟造成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