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海外礦山投資不成功原因解析
中國海外礦業直接投資在過去10年內增長迅猛。商務部發布的對外直接投資公報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僅為55億美元,其中采礦業投資18億美元。截止到201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為902億美元,其中采礦業投資202億(含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在這些龐大的數據背后,我們發現中國海外礦業投資也在發生著一些積極的變化,逐漸從盲目投資階段過渡到可持續發展階段。 從過去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南美洲等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到近些年的非洲投資和東南亞投資熱,越來越多的中國礦業企業走入幾內亞、南非、印尼、菲律賓、緬甸等國家進行投資和并購。目前中國公司已經在海外超過40個國家擁有礦產投資項目,其中銅礦、鋁土礦和鐵礦石最受中國公司青睞。據HeritageFoundation統計,2005至2013年間,中國公司在海外投資的鐵礦石資產達345億美元,緊隨其后的是鋁土礦資源333億美元,銅礦資源265億美元。這些巨大投資額的背后離不開中國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對礦產資源不斷增加的需求以及中國政府對海外投資的鼓勵和支持。但與很多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海外礦業投資還只處于蹣跚學路階段。 海外投資中問題多,投資成功率較低 中國海外礦業投資之路并不一帆風順,大量海外投資出現問題。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亞投資的鐵礦虧損超百億,中鋼在澳大利亞投資的鐵礦也遲遲未能投產,許多企業股權收購和資產由于雙方不斷出現的分歧而被擱置。據中國礦業聯合會統計,中國企業海外礦業投資的成功率不到20.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對項目可行性判定標準與西方存在差異。中國企業由于進入海外礦業投資市場的時間較短,對一些國際通用的勘探、投資標準不夠熟悉,更多的還是憑借國內傳統的標準,較為看重資源本身的條件,比如資源儲量、礦石品位,開采條件等等。而海外投資者更看重長期投資收益,衡量的標準不僅僅是資源的質量,還包括一些收益指標,例如EBITDA,投資回收期,長期市場走勢等等。比如,在進行融資時需要在可行性報告中按國際標準對資源進行解釋說明,例如JORC,并聘請第三方中介機構對礦產價值進行評估。而中國很多企業在投資初期往往忽略這些方面,導致在融資過程中受阻。還有一些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是隨大流,盲目找礦,很少進行盡職調查或可行性研究,投資之后才發現資產存在各種問題;或者未能選對投資的最佳時機,出現由于金屬市場價格下跌而造成的資產大幅縮水,只能暫緩開發。 二、對投資地的政策和當地文化缺乏了解。投資環境和政策對海外投資成功與否至關重要。不少中國礦業公司對目標投資國的國情、投資政策及文化了解深度不足,導致在投資和建設過程中問題頻發。例如,中國投資企業由于不熟悉當地的勞工政策,致使其難于實現引入國內勞工的初始計劃,最終不僅面臨勞工短缺,而且被迫支付超過預算幾倍甚至數十倍的費用雇傭當地勞工,導致項目嚴重延期。還有一些企業由于文化差異,在投資建設過程中與當地居民爆發矛盾,不得不暫緩建設并支付高額補償金。 三、投資成本過高。除了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較為成熟的投資區域之外,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存在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特別是近年來熱點投資地區-非洲地區。中國企業不僅需要投資礦山建設,而且還要修建大量的基礎設施,例如公路、鐵路、港口、發電廠等。在一些相對落后的國家或地區,為了建立與當地政府和居民的和諧關系,往往還需要修建學校、醫院,培訓及雇傭當地勞工,這些都大大增加了投資成本。據一些礦業公司反映,中國企業在非洲進行礦業投資,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可以占到總投資額的50,甚至是70.高額的投資成本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小型企業海外擴張的步伐,也是目前大型海外投資項目往往由國企主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海外礦業投資乃必然趨勢 CRU預測數據顯示,未來中國對金屬及礦產的需求不減,主要需求增長仍然來自于鋼鐵、銅、鋁、鉛鋅和鎳金屬等。因此,中國對鐵礦石、銅精礦、鋁土礦和鎳礦的需求也會持續增加。經過我們的測算,未來10年,中國對進口原材料的依賴程度并不會降低,基本與現在持平,因此中國企業對海外礦產資源的需求將繼續增長。投資熱點區域仍將集中在非洲、南美和東南亞。雖然中國企業對非洲地區的資源興趣濃厚,但是,由于非洲基礎設施落后,建設成本高,開發周期長,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投資進展會較為緩慢。值得一提的是東南亞地區,特別是印度尼西亞,隨著印尼限制原礦出口政策的實施,中國企業將被迫采取到印尼投資建設冶煉廠的方式以獲得原材料,同時轉向非洲、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尋求供應替代。 如何可持續投資海外礦山項目? 充分、詳細的盡職調查和長遠的投資規劃能夠幫助企業正確評估投資目標的價值,盡早發現可能存在的風險,從而合理的進行投資,并做好規避和應對風險的準備。例如,我們在為一家準備在幾內亞投資的中國企業做盡職調查時,指出了此前一直被企業所忽略的政府稅,避免了成本計算的錯誤。目前一些國內企業主要依靠自身力量進行盡職調查,由于缺乏國際經驗和信息,調查內容往往不夠充分,進而影響到項目的投資運營。海外礦產投資規模大,企業在做先期準備時應向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尋求支持,在尋找投資項目、投資談判和并購過程中獲得專業服務,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多元化、理性的投資方式。海外礦山投資涉及到的資金投入較多,一般企業很難憑自身的實力獨立完成整個礦山建設。企業應該根據自身能力、資源所在地政策等條件靈活選擇投投資方式,包括與當地企業合作、與私募基金等金融機構合作、進行多數或者少數股權并購、簽訂包銷協議等等。通過將礦產資源整體上市獲得融資,再用于礦山建設,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投資方式。 注重環境保護。近年來一些中國企業在開發礦山過程中對環境保護考慮不周,導致資源過度開發,造成當地環境污染等,在投資地引起強烈社會反響甚至是抗議。由于各國居民對環保的極度關注,迫使投資地政府不得不嚴格監管開采項目的環保審批,間接延長了企業的投資期,增加了資金成本,給海外投資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和不確定性。因此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在可持續的環境中發展礦業,充分考慮礦山開采對自然生態環境、當地居民生活環境的潛在影響,嚴格遵守投資地的環境保護標準,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力圖將礦山開發對環境造成的破壞降到最低。
編輯:冶金材料設備網
發布時間:201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