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交談
當全球目光聚焦鋼鐵工業的綠色革命,中國鋼鐵企業以其澎湃的轉型雄心、前沿的技術探索和貫穿價值鏈的協同創新,正日益成為這場變革的焦點。當“綠色低碳”“減污降碳”理念成為全球工業文明的新共識,鋼鐵工業該如何盡快兌現“雙碳”承諾?近日,《中國冶金報》記者與世界鋼鐵協會總干事埃德溫·巴松圍繞多元降碳技術途徑探索、價值鏈協同等話題展開交流。在巴松看來,中國鋼鐵在推動全價值鏈協同降碳上的突破性思維,正為全球鋼鐵工業的深度降碳提供著不可或缺的方案與啟示。
低碳路徑多樣性本身即一種財富
“低碳路徑的多樣性本身即一種財富。”在巴松看來,中國鋼鐵企業在探索低碳轉型方面的多樣選擇是一種珍貴的財富。他表示,大部分中國鋼鐵企業在探索低碳冶金技術,例如氫基直接還原、富氫高爐冶煉、電爐短流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方面,正進行極具前瞻性的研究。“這些探索路徑雖各異,卻都意義非凡,值得持續深耕。正因全球鋼鐵行業的低碳挑戰并無放之四海皆準的單一‘解方’,其實現路徑必將深深植根于特定地域的資源稟賦、能源結構與發展階段。因此,兼容并蓄地探索多種可能性,是通往可持續未來的必由之路。”他解釋道。
“當然,我們也都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些被驗證有效的路徑,才是應該走的正確的路徑。我們必須持續探索、反復求證,才能明辨何為可行之道。”他補充說。
今年上半年,巴松再度密集走訪部分中國鋼鐵企業,這些企業所展示的低碳轉型雄心與階段性成果令他印象深刻。他表示,中國鋼鐵企業精心布置的博物館與展廳彰顯著中國鋼鐵在尖端產品與核心技術研發的最新突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過于中國舉國上下,尤其是鋼鐵行業,對低碳轉型與環境治理所傾注的空前重視。各企業在具體實施路徑上雖有不同思考,但無不以技術為核心。在此之上,這里還涌現出許多引人入勝的理念,例如將視野拓展至構建貫穿產品全價值鏈的凈零排放戰略。這種多層次、多角度的低碳轉型思路,對全球鋼鐵行業的低碳轉型而言都是積極且至關重要的。”他說。
短流程煉鋼占比增加對中國鋼鐵而言蘊藏巨大機遇
降碳之路,道阻且長。“正如我之前所述,鋼鐵行業的深度降碳并無普適的‘萬能靈藥’。轉型路徑固然多元化,但無一不要求著我們徹底摒棄傳統范式。依托充裕廢鋼資源與清潔電力保障,電爐短流程煉鋼可實現顯著降碳。我們相信,中國鋼鐵在電爐鋼占比躍升方面也將迎來突破,這一趨勢是清晰可期的。”巴松表示。
“在此背景下,電爐短流程煉鋼占比的提升對中國而言也蘊藏著巨大的機遇。”他繼續講道,“中國正步入一個廢鋼資源加速釋放的新階段。這種發展軌跡使得中國鋼鐵的低碳轉型獨具特色——相較于早已建立成熟廢鋼市場并擁有配套電弧爐產業多年的發達國家,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正迎來廢鋼資源增長的黃金窗口期。這也意味著,中國正迎來一個得天獨厚的良機。”
目前,電弧爐煉鋼僅占中國鋼鐵總產量的約10%。巴松認為,在未來10年左右,這一比例完全有可能攀升至20%~25%。推動這一增長的關鍵在于,中國本土廢鋼資源的持續釋放以及配套清潔能源的支撐。隨著電弧爐路線持續發展,并逐步替代部分高爐產能,中國鋼鐵行業的碳排放將實現大幅削減。“這種機遇幾乎為中國所獨有——正是其自身推進的高質量發展催生了巨量廢鋼資源。把握這一機遇,意味著中國將在借鑒成熟經驗的基礎上實現超越。”他說。
誠然,全球廢鋼存量遠不足以支撐全球鋼鐵行業全面轉向電爐路線。展望未來,長流程高爐煉鋼仍不可或缺。巴松坦言:“正因如此,我們同樣亟需顛覆性技術破繭而出。當前,中日韓3國正競相探索極具前景的氫冶金技術,如高爐富氫冶煉、氫基直接還原鐵等,以期大幅削減高爐工藝的碳足跡。這種突破性技術的探索與研發必須持續進行,這對全球鋼鐵業而言都至關重要。”
全面深度降碳更在于價值鏈間的創新傳導與減排共振
這亦引向了一個更深層的話題:價值鏈協同。巴松表示,鋼鐵行業雖是萬千上下游產業的“筋骨”,但其在不同價值鏈中的“降碳杠桿效應”各有不同。鋼鐵在建筑、汽車、家電等產業鏈條中的嵌入方式、價值權重與降碳潛力,亦判若云泥。換言之,鋼鐵在建筑業價值鏈中的角色,和在汽車業或家電業等價值鏈中扮演的角色截然不同。正因如此,鋼鐵行業必須立足自身實現碳減排。然而,僅憑鋼鐵行業自身的努力,遠不足以實現社會整體的降碳目標。為了達成更廣泛的社會減排,我們必須采納全價值鏈協同的理念,即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都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減少碳排放,方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降碳。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上下游的協同非止于責任分攤,更在于‘創新共生’。”他補充道,“下游需求,如汽車輕量化對高強鋼的要求,可倒逼上游工藝革新;反之,上游突破,如綠色鋼鐵供應,亦賦能下游減排。這種價值鏈間的創新傳導與減排共振,正日益發展成為撬動鋼鐵行業乃至整個社會深度降碳的核心支點。”
“我深切體會到,過去幾年里,中國對生命周期評價(LCA)及其應用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政府層面的各項舉措也為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正是這些跡象讓我意識到了中國對生命周期評價的高度重視。在這里,生命周期評價方法也已從鋼鐵生產環節的計量,一躍延伸至整個鋼鐵價值鏈的計量。在我看來,中國鋼鐵的這一做法,如同一粒投入湖面的石子,必將在全球激起漣漪。我相信其他國家會紛紛效仿,共同推動這一進步的。”他說。
“中國鋼鐵低碳方案”必將在全球轉型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6月份,安賽樂米塔爾和克利夫蘭-克利夫斯都相繼暫停了其在德國和美國的重大低碳煉鋼項目。而此類事件在近兩年并非孤例。部分國家鋼鐵企業因多重因素暫緩甚至放棄低碳項目的現象,是否意味著全球低碳轉型的逆流?“氣候變化是工業發展不可逆轉的‘超級趨勢’。它必然發生,只是各國步調不一。鋼鐵作為全球性行業,必須認清其長期性與全球性本質——無論意愿如何,最終都需順應潮流。”他進一步指出,市場將是終極裁判:“當市場認可降碳價值,資金與需求必將流向積極脫碳的企業和產品。未能成功降碳者,終將被淘汰。變化終將來臨,但各國的步調不必統一。”
他表示,降碳這件事本身的難度是巨大的。截至目前,我們沒有找到“標準答案”,也無法精準判定哪種降碳方式是最優的,因為不同國家、不同工藝之間的差異太大。“我們認為,到2040年,全球鋼鐵業推進低碳轉型的前景會更明朗。屆時,有些國家會走在更前面,但整個行業仍需要大量時間去持續推進這件事。這也是我們需要承認的現實。”
“當然,從所有跡象來看,中國鋼鐵行正以極具中國特色的方式應對此事,制定詳盡計劃,并高標準確保這些計劃落地執行。中國是少數能對價值鏈各個環節都掌控得當的國家之一。我相信中國必將在全球鋼鐵工業低碳轉型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扮演起引領者的角色。”巴松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