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交談
永清環保2009年曾在鋼鐵行業煙氣治理排名前列,占到市場份額30%以上。可2015年在鋼鐵領域卻沒有一單環保業務。電廠進行超低排放改造積極性高,環保企業拿到了大量電廠訂單。
●鋼廠數量眾多,上下游市場競爭充分,政府很難通過補貼來刺激企業投入環保;而電廠數量相對較少,盡管上游發電多頭競爭,但下游電網卻是國有占絕對優勢,易于實施政策調節機制。政府推行超低排放電價補貼政策,目前電廠的環保投資積極性顯然超過鋼廠
“永清環保2009年曾在鋼鐵行業的煙氣治理業務排名前列,占到市場份額30%以上。可2015年在鋼鐵領域卻沒有一單環保業務。”永清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申曉東日前表示。
作為大氣治理的兩個最主要行業,相關環保企業在鋼鐵與電力產業上感受到冰火兩重境遇。一方面,電力行業因政府推行超低排放電價補貼,電廠上馬環保設備的積極性高,為環保企業帶來了大量訂單;而鋼鐵產業生存狀況堪憂,治理污染又缺乏資金保障,陷入“經營虧損—無錢治霾—面臨關停—無心治霾”的惡性循環。
鋼廠虧損治理業務小幅下滑
2015年1月~10月,鋼鐵整個行業巨虧720億元,無力投資環保設施
專家指出,在霧霾嚴重污染之際,鋼鐵廠環保訂單本該猛增。鋼鐵廠卻因行業整體虧損,影響了環保設備投資積極性。受此影響,永清環保2015年的前三個季度,大氣治理業務反而出現了小幅下滑。
“2015年,中國鋼鐵廠迎來了歷史上最為殘酷的一年,1月~10月整個行業巨虧720億元,且長期看不到好轉的跡象。”申曉東說,許多鋼廠老板說的最多的一句則是“保命要緊”,企業經營資金困難、采購煤炭款一拖再拖,更別提上馬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環保設備。
“鋼鐵行業興盛時,有的中型鋼廠一個月就有數千萬元利潤。無論是安裝脫硫、除塵設備,還是擴大產能規模和升級技術,鋼廠都有積極性。”一位環保設備市場營銷人員介紹說,一個上百萬噸的鋼廠脫硫設備需要上千萬元,有的鋼廠根本不怎么還價,就同意購買。
永清環保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鋼鐵行業興盛時期,公司拿下了華菱鋼鐵、石家莊鋼鐵等全國多地鋼鐵廠環保訂單。當時有機構預測,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將催生未來5年180億鋼鐵脫硫市場,而永清環保也將鋼鐵行業作為市場主攻方向。
然而,從2011年起,中國鋼鐵陷入產能嚴重過剩的危機,整個行業出現了罕見的巨虧。“由于政府節能減排政策壓力,許多鋼廠剛剛開始虧損,尚有能力投資脫硫、除塵設備,但回款周期卻是越拖越長。”申曉東說。
超低排放補貼激發電廠升級改造
2015年電廠成了煙氣治理業務最主要的訂單;多數電廠拿到的補貼與環保投入大致相當
鋼鐵行業環保訂單銳減,電廠的大額訂單在去年一年則仍在持續。以永清環保為例,2015年,就拿下數個治理大單,其中,中標大唐彬長超低排放脫硫系統改造項目獲得8000萬元大單。
“2015年,電廠成了環保企業煙氣治理業務最主要的訂單和利潤來源。”申曉東指出,政府對電廠的超低排放電價補貼政策起到一定積極促進作用。
據了解,2015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關于實行燃煤電廠超低排放電價支持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其中規定,對2016年1月1日以前已經實現超低排放、并網運行的現役機組,對其統購上網電量加價1分錢/千瓦時;對2016年1月1日之后實現超低排放、并網運行的新建機組,對其統購上網電量加價0.5分錢/千瓦時。
永清環保研究設計院常務副院長龔蔚成分析說,盡管電廠機組大小不同、燃煤成本各異,但上述電價補貼政策基本能使多數電廠獲得與環保投入大致相當的補償。逐年遞減補貼金額的政策也激發了電廠加快安裝環保設施的熱情,還為環保企業帶來了更多訂單。
據介紹,除此之外,部分地方政府還給予電廠安裝煙氣治理設備直補。如山西省給予電力能源改造費用30%的補貼。
申曉東分析認為,鋼廠數量眾多,上下游市場競爭充分,政府很難通過補貼來刺激企業投入環保;而電廠數量相對較少,盡管上游發電領域多頭競爭,但下游電網卻是國有占絕對優勢,易于實施政策調節機制。目前政府推行超低排放電價補貼政策,電廠的環保投資積極性顯然超過鋼廠。
與此同時,鋼廠生產流程要比電廠復雜的多,污染源數量、程度也要遠高于后者。電廠燃煤發電,污染源通常主要是燃煤環節,煙氣均通行于管道;鋼廠要將鐵礦石先行煉鐵,再由鐵來煉鋼,最后軋制成鋼板、螺紋鋼等產品,每一個環節都有眾多的污染源。“一個年產量五六百萬噸的中等鋼廠,要投入五六百萬噸焦炭去冶煉上千萬噸鐵礦石,比中等電廠排放的廢氣更多,環保的投入也要更高。”龔蔚成指出。
應對治理難題創新長效機制
建議創新治理模式,探索環境治理市場化機制;構建以政策、資金為主要內容的長效機制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中國大氣治理尚處于起步階段。政府對于鋼廠等工業企業煙氣治理,只是針對集中排污源,對于生產流程中的監管尚有盲區。如鋼廠在燒結、煉鐵、軋鋼等整個生產過程均為敞開式、存在大量煙氣排放,但監測監管則主要是針對煙囪、廢氣管道。
環保業內人士指出,治理企業在鋼鐵行業遭遇的困境,是環保產業面臨的共性問題,也是我國大氣治理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未來大氣治理關鍵是,怎樣創新出長效化、可持續的治理機制。”在永清環保董事長劉正軍看來,目前中國在各環保領域的治污技術已不存在障礙,資金已成為制約環保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僅靠國家財政的投入顯然不夠。建議盡快完善相關政策,創新治理模式,積極探索環境治理的市場化機制,推廣合同環境服務模式,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制度。
劉正軍認為,排污企業投資環保設備、節能減排后,能夠獲得一定政策支持或資金補償,其就會有動力進行減排,也可以促進環保產業可持續發展。
永清集團曾在湖南“一號工程”竹埠港化工區土壤治污中,創新出“岳塘模式”,永清環保與政府合資成立運作主體,先行墊資治污,治理完成后合資公司通過參與土地開發獲得商業回報。
“環保具有社會公益屬性,環保企業通過與政府部門合作,能夠充分對接環保資金、技術、人員、政策等各方面資源,環保企業的發展就會事半功倍。”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