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桶的坐標意義是,它提醒中國企業家,不管員工、用戶,還是旁觀者,都不再是便于控制支配的烏合之眾,你能夠激發他人的夢想,卻無法用自己的夢想奴役他人的靈魂。
在我們談冰桶怎樣把企業家弄濕之前,可以先翻一下《未來是濕的》這本書。
敏銳的新文化觀察者克萊·舍基在書中列舉了大量這樣的例子:一位婦女丟掉了手機,能夠征召一群志愿者將其從盜竊者手中奪回;一個旅客在乘坐飛機時受到惡劣服務,她通過自己的博客發動了一場全民運動。他認為人類自身與生俱來的群體行動天分和新工具將在這個時代相遇,一種嶄新的協調行動方式正在崛起,這就是“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群體行動變得充滿人情,關注意義,快速聚散。
舍基的理論,更新了《烏合之眾》的研究。在這部社會心理學經典讀本中,作者勒龐曾精致的解剖群體行為,他認為,進入群體的個人,在“集體潛意識”機制作用下,心理上會產生本質性變化,就像“動物、癡呆、幼兒和原始人”一樣。群體更容易屈服于鐵腕,卻不滿足于被溫和對待。世上的一切偉人,一切宗教和帝國的建立者,一伙人的小頭目,都是不自覺的心理學家,他們對于群體性格有著出自本能但往往十分可靠的理解。
工業文明主導的時代,勒龐的理論頗有參照性,不過互聯網已改造了群體心理學。“濕”的世界里,精英難以扮演烏合之眾場景下的意見領袖,因為人不再像過去一樣,一旦脫離孤獨狀態,就立刻處于某個意志堅強的“頭羊”影響下。群體不再是無意識的——冰桶挑戰的參與者都有清晰的立場。
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商業精英都是冰桶挑戰的拓撲中心,它暗示商業已進入社會文化的主流,而借助社交媒體的力量,企業家角色將更具公共性。這也意味著,不管是否喜歡,他們都可能陷入突如其來的嘈雜之中。作為領導者,需要了解自己權威不再是牢固,也將流動變化。
冰桶挑戰之前,中國還未發出現過群體性的“企業家行為藝術”。2009年12月,曾有68位河南商人在鄭州二七廣場集體宣誓不欠薪,并與路人擁抱來傳遞承諾,類似舉動雖常有發生,但無趣兼做作,不具復制性。最具“行為藝術家”氣質的商人陳光標先生,倒是不斷展現其想象力,卻乏人呼應——假設他是冰桶在中國的發起者,一定也會成為終結者。
企業青睞病毒式營銷引發群體性活動,而企業家則與之有天然隔閡。他們人格更獨立,對“病毒”屬于高免疫力人群;他們時間更有限,無法了解和參與規則復雜的活動;他們很難將公司形象與個人形象分割,特別在中國。如果高調參與世俗化游戲,會增加企業輿論場的不確定性。
冰桶挑戰成為例外,它讓參與者既有面子,又有里子。面子是邀請者與被邀請者都是名流,國內第一個接受冰桶挑戰的雷軍,受到了小米投資人DST老板尤里米爾納夫婦點名。鑒于雷軍近年的教主形象,當他成為關鍵節點,如同將活動在“腹地”引爆。里子是冰桶畢竟因公益而生,即使加入營銷與作秀的元素,參與者也能獲得心理補償。
不過,里子和面子都不是最核心驅動力。冰桶的坐標意義是,它提醒中國企業家,不管員工、用戶,還是旁觀者,都不再是便于控制支配的烏合之眾,你能夠激發他人的夢想,卻無法用自己的夢想奴役他人的靈魂。即使不愿意把自己的身體淋濕,也要把自己的心淋濕。
相關閱讀
昆鋼:縱深推進對標管理化危為機穩步發展
“多點開花”滿園香 ——首鋼水鋼開展QC成果工作小記
找差距 補短板 強弱項 ——記酒鋼宏興股份公司2020年對標對表工作
中國寶武綠色發展與智慧制造馬鋼現場會側記
綠色智慧進行時“綠”動馬鋼 “智”享未來
經營管理出實招 真抓實干有成效